电话:0933-6460336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案例解析

案例分析——自卑心理引发的高校毕业生消极求职个案分析与干预

来源:平凉第一人才网 时间:2023-06-27 作者:平凉第一人才网 浏览量:

摘要

历年求职季中,总有部分同学因自卑与焦虑、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沉迷网络等原因,消极求职,错过秋招、春招等黄金求职期,甚至毕业时未实现就业。不仅影响个人前途和未来发展,还会给学校和所在院系的就业工作带来一定压力。选取高校应届毕业生因自卑、迷茫而沉迷网络虚拟世界,进而消极求职的具体案例进行剖析,探讨通过细致耐心的工作、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戒除网瘾,树立信心,积极求职,最终获得就业机会的有效做法,旨在提升辅导员业务实操能力。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求职;焦虑


作者简介

吴XX(1980—),女,江苏徐州人,法学硕士,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辅导员,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章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2021 年 3 月第 12 期

一、案例简介

学生小A,男,985高校本科学生,专业为电子 科学与信息技术。初入大学,小A对一切充满了好 奇与希望,他认真学习,积极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 动。大一学年,小A学习成绩中等偏上,GPA排名在 185位同学中位列90位左右。随着参加的活动越来越丰富,接触的同学越来越多,视野越来越广阔, 小A发现周围的同学不仅家境优越,而且成绩优秀、能力出色、多才多艺。舍友讨论的出国深造、暑研游学等话题,他似乎永远插不上话儿。自卑逐渐笼罩小A的内心,一种不如人的感觉如影随形。小A一直将这种自卑深藏心底,三年级下学期末,他开始变得焦虑,对于未来的工作感觉很迷茫,对于即将走向社会,面对崭新的生活,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内向的性格能从事什么工作,不清楚自己能否找到既收入稳定又不错的工作。他开始逃课,每天玩电脑游戏到深夜,白天在宿舍睡觉,将学习和求职完全抛于脑后,不仅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也影响到了周围同学的学习和作息,小A和舍友的人际关系一度紧张。到了大四,绝大部分求职的同学都已经在秋季招聘中找到理想的工作,签约了心仪的单位。可小A仍沉迷游戏,前途渺茫,甚至连求职简历都没有制作。父母知悉情况后,对小A极度失望,严厉责备。


二、案例分析

本案例反映的是贫困大学生小A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性格内向、自卑而产生焦虑,未及时做好充分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基本求职技能,进而逃避现实,沉迷网络,消极求职,并引发人际关系失衡等一系列问题。这其中既有诸如性格内向、自卑、焦虑等内在原因,也有朋辈压力、家庭环境等 外部因素。
(一)家庭困难,产生自卑心理
小A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父母均无固定工作及收入,全家生活依靠父母务农及打零工维系。除了小A,家中还有小学在读的年幼妹妹,年迈丧失劳动能力的祖父母及外祖父母需要赡养。小A因家庭经济困难,大一入学即被认定为特困生接受国家助学金资助。小A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生活简朴、勤俭节约等。但是长期的家庭经济压力, 使小A心理上比较压抑失落,性格上比较敏感自卑,对未来比较迷茫恐惧。小A周围的同学家庭条件绝大部分优于他,平时的学习和交往中,小A的自卑心理愈发突出,性格也愈发脆弱。他既担心自己生活上的窘迫会让同学嘲笑,也不希望辅导员老师过度关注自己,以保持自尊,更不希望给父母和家庭带去额外的负担。久而久之,他的认知和行为发生了偏差。
(二)缺乏理想信念,缺乏专业兴趣及生涯规划
没有信念的奋斗犹如在大海上没有方向任意航行的船只。小A从小只知闷头学习,缺乏远大理想。经辅导员谈心谈话了解到,他不曾思考“为谁读书” “为何读书”,对人生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清晰的认识和规划,认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距离自己遥远且不实际的空话。小A的大学所学专业是高中老师指点填报,本人对此专业并无过多了解。电子类专业既需要物理、数学等
理论基础,又需要实验、实践等动手能力,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通信原理” “模拟电路”等理论课程深奥又抽象,而动手能力又需要长期的科研训练,这二者都令小A感觉自己的专业枯燥无味。此外,小A本人对职业生涯缺乏清晰的规划,求职目标非常模糊。性格上的自卑敏感,让他没有意识到只要矢志奋斗,青年一代不仅可以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还可以在新工科的各行各业大有作为,回报国家和学校的培养。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让他没有脚踏实地拿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企业实习、科研实训等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中。
(三)逃避现实,选择沉迷网络
小A是家族中唯一的男孩,重男轻女的祖父母、父母对幼年时聪明好学的小A寄予厚望,从小到大,小A除了好好学习,基本没有接触过社会。长大后,小A对于社交等活动有一点恐惧,不知该如何同他人交往,这种性格特点,使得小A害怕走向社会。同时,也对如何应对求职中的面试环节缺乏信心。因此,小A选择逃避到网络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感觉不如同学的小A,在游戏中找到了“存在感”。小A在游戏中的定位是领袖角色,每一次通关之后,他都非常有成就感,队友的夸赞和网友的吹捧令小A十分享受。正如小A所言,游戏让他“获得了独立的人格,获得了尊重,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找到了快乐”,他认为自己通过这种方式“成功的”逃避现实世界的挫败感和负面的自我评价,释放苦闷缓解压力。正是这种片面的认知,令小A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在迷失自我,危及前途,如果不迷途知返,后果不堪设想。
(四)家庭教育中缺乏积极有意义的沟通和正确关爱
父母对小A的评价及关心仅源于成绩,成绩考得好,父母给予表扬和肯定,成绩稍微差一点,则给予严厉的批评甚至呵斥。家庭教育的氛围,养成了小A从小依靠自己,极少与父母沟通的个性。中学时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仅局限于“最近成绩如何” “你一定要考上好的大学”等话题。大学阶段,小A很少主动和父母联系,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多集中于“你要好好学习,找到挣钱的工作” “妹妹上大学还需要你的帮助”等,小A时常感到未来压力巨大,身心俱疲。因此,当小A遇到困境时,并未向父母寻求沟通和帮助,也没有选择找辅导员老师谈心,也没有向同学朋友倾诉,而是选择一个人将问题闷在心里,默默承受,导致情况越来越严重。当父母得知实情后,第一反应并未给予孩子充分的关心和爱,没有去反思问题的根源,而是无情的责备和不理解,认为“父母辛苦打工供你上学,供你吃饭,有什么脸不好好读书呢?”
(五)未正确认识朋辈的关心和支持
小A因沉迷网络荒废学业,作息黑白颠倒,舍友多次劝导均无效果。无奈之下,室友向年级长汇报小A的真实情况,工作负责的年级长及时将情况反映给辅导员,希望老师能帮助小A重回正轨,戒除网络游戏,早日找到心仪的工作。接到同学的情况反映后,辅导员老师第一时间找小A谈心谈话了解情况,小A不能理解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和良苦用心,单纯以为这是同学在向老师打小报告, “害得自己被老师找”,内心对同学的这种做法十分反感和排斥,言语和行为上处处和同学针锋相对,一度引发人际关系失衡,造成宿舍关系紧张。


三、解决方案

(一)主动约谈,建立信任关系
发现小A的情况后,辅导员第一时间主动电话询问关心其情况并约谈。在与小A的谈心谈话过程中,以倾听为主,引导小A描述自己沉迷网络的原因、对职业的期待等。期间通过点头示意、微信等肢体语言和动作,向小A做出及时的正向反馈。通过谈个人求职经历、个人求职体悟等方式传递辅导员对他求职需求的理解和尊重,并表示出老师对他找工作进展的关心和重视。尽力缓解小A因沉迷网络游戏,无心求职,而担心被责骂的恐惧心理,让小A感觉到老师的诚心和对自己前途的关心,确立基本的信任关系,引导小A树立正确的求职态度。
(二)进行耐心细致的帮助
在具体了解小A遇到的困难和心理症结所在后,通过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小A调整心态、树立决心和目标、建立自信心,最终顺利实现就业。
1.引导小A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简历制作,并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求职简历制作,交给辅导员修改。针对小A简历中出现的问题,对其一一指导,给出修改建议,制定修改方案。小A在约定的时间内,制作出精美的求职简历。对于小A快速掌握简历制作技能,按时制作出符合求职要求的简历,辅导员给予肯定和表扬。小A受到鼓励,为自己的进步感到开心,初步建立求职信心。
2.通过反复沟通和量表测试,帮助小A分析适合他的行业领域和岗位并培训求职信息检索能力。此外,根据小A的求职目标行业、目标岗位、标工作地点,特别单独推送就业信息,以防他错过关键就业机会。鼓励小A多投简历,增加面试机会。对小A的求职进度,实现一周一跟进,一周一总结,横向纵向综合对比他的进步和不足,给予肯定、传递正向能量的同时,让小A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清晰认识错过黄金求职季之后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大环境,做好打艰苦之仗的准备。与此同时,用已毕业的优秀学长,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学长的成功求职经历鼓励小A。
3.加强感恩教育,向小A宣传国家对贫困生的政策倾斜,学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让小A深切感受国家和学校的温暖,感受到求职路上并不孤单。通过帮助小A向相关部门申请求职津贴,协助申请勤工助学岗位等,一定程度上缓解小A的经济压力,暂时解决小A求职过程遇到中的经济困难,使其有充分的资金采购面试服装,解决面试路费等实际问题。
4.成立互助小组,通过朋辈力量给予小A坚定的支持和帮助。一方面,请找到工作的学生干部向小A介绍如何有效利用各招聘平台搜索和收集就业信息,如何准备笔试,如何应对面试,包括应对单独面试、小组面试、群面等。辅导员邀请工作能力强、愿意热心帮助同学的学生和小A一对一结成互助对子,给予他一定的指导,利用朋辈影响帮助小A充分挖掘自身的优点和克服困难的潜力。在小A接到不同单位面试通知后,互助小组组成临时面试小组,根据单位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小A反复进行模拟面试,帮助其找出面试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克服紧张情绪。
5.通过丰富业余生活,逐步帮助小A戒除网瘾。辅导员老师和同学鼓励小A将注意力转移到勤工助学、面试求职、班级事务、校园活动、体育锻炼等方面,建议他尽量在实验室、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不要只身待在宿舍或校外网吧。老师的耐心工作,同学的热心帮助,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生活变得充实,求职也逐渐有了眉目,小A变得开朗了许多,也不再像以往觉得无事可做,而是每天都需要挤出时间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小A的注意力完全从网络游戏中转移出来,成功戒除了网瘾。


四、工作成效

在整个被帮助的过程中,小A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逐步放下戒备心理,并意识到自己不顾前途沉迷网络对于改善家境和自己的生活并无任何帮助,只有振奋精神,充分利用政府和学校提供的有利平台,充分利用好自己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有利身份,奋发图强,抓住机会展示自己,才能实现就业,才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才能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才能实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遂重新规划未来,树立目标,建立自信,逐步远离网络。最终,小A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依靠自己的积极努力,成功签约某工作岗位,并在岗位实习期间实现提前转正及工作调动。


五、经验启示与工作建议

对于因自卑和迷茫而产生焦虑情绪,迷恋网络、无心求职的同学,尤其是敏感、内向的贫困生同学,不能一味采取说教的方式去封堵。对于像小A一样的同学,如果一开始不充分了解事件成因,仅凭表面现象就给予简单粗暴的批评或惩罚,而不是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细致引导,不仅不能使他脱离网络游戏,重回求职道路,找到心仪的工作,反而会引发该生的思想上的抵触、心理上的反感和行动上的对抗,将事态引向消极被动的方向。
学工一线工作者应注意每一个案例产生的背后,都有其具体而又特殊的原因。该原因是能否顺利解决案例的关键因素,也是制定解决方案的切入点。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细致观察每一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学生以及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发现事件形成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个根本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广大学工干部应该充分意识到,绝大部分情况下一个学生出现的问题不是做一次工作、谈一次话就能解决的,需要有铁杵磨针的恒心和毅力,有春风化雨的爱心和耐心。这就需要广大辅导员老师能够切实将解决学生的需要,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视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客服服务热线
0933-6460336
工作日 8:00-18:00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版权所有 平凉第一人才网 宝鸡市西北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平凉分公司 0933-6460336 陇ICP备2021003212号

地址:平凉市崆峒区工商联大厦709 EMAIL:313340816@qq.com

人力资源证: 6103002000043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