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的求职压力有目共睹,我想我能够顺利求职,除了个人的努力和运气外,更多的是身边老师和朋友的指导帮助。他们的经历告诉我,求职绝不仅仅是毕业那一年的事情,而是从入学开始就要深思熟虑、谨慎布局的一个“浩瀚工程”。接下来我将按照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来分享我的心路历程。
前期从研一入学开始一直到研二下开始报名暑期实习。这个阶段我处于完全迷茫的状态,喜欢建筑设计,但是行情不好,想在专业范围内做一些外延的或者前沿的探索,又没有方向。于是我做了共四段不同方向的实习,包括纯建筑设计、住宅地产的建筑设计管理岗、商业地产的招商运营岗和土建互联网的产品岗,期间还参加了四个月的腾讯游戏培训营。
这一年半非常充实,虽然做的事情很杂,但是目标很明确——了解泛土建行业的各种岗位,换句话说:这个岗位我可以不去,但是我不能不知道、不了解。因此每段实习时间都不长,大多仅持续3个月左右。
这段经历除了让我了解不同岗位的职责和状态,也让我明白了两个道理:①实际上每个行业都有难处,但又都有自己的闪光点;②每个行业的顶尖都是光鲜亮丽的,只有用中等甚至偏下的标准来审视才能清醒判断一个行业的状态。
然而现实情况太过复杂,我还是没想好走那一条路,但我决定不做决定,延后选择。
中期从研二下暑期实习开始到研三上的秋招中期,中间经历了上海疫情最严重的半年,工地停工、项目停摆、某些企业周转困难、岗位数量减少……都给求职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我继续延后选择的策略,开始广撒网,暑期实习投递21家,秋招投递67家,公务员考试报名9个。这让我看到了各行业的现状,被堵死的方向不少,但同时又有很多新的思路。
至此,我努力了解专业全链条,了解市场行情,努力做到知彼。
后期是从研三上秋招中一次思维实验开始的,这次实验在自我洞察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这个实验是这么做的:先列一张表,横表头是目前可以进入的N行业,每个行业下面写出一个代表公司;纵项是四个分级——最好的、次好的、较差的和相对较差的,这样一共有4N个公司;然后进行梳理,在同级别中,假设拿到了全部offer,按照意愿从1到N排序;接着打分,排名1计N分,排名2计N-1分……排名N计1分,以此类推;最后以纵向的行业为准,得分相加,得分最高者就是目前最想进入的行业。
这一思维实验的基础是我已经通过实习对各个行业有所了解。半年多后结合同学朋友的求职经历和市场行情变化,再看这张表,仍然很有参考价值。通过这个过程,我努力做到了知己。